近日,记者来到安徽金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池箔生产车间,只见智能化生产线毫米厚的铝铸轧卷经过冷轧、精轧、分切等工序,“变身”为厚度仅13微米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铝箔。
“动力电池铝箔的厚度一般要求是15微米,但我们已做到了13微米。产品越薄,生产难度就越大。我们坚持科学技术创新,正在努力实现12微米厚度。”该公司副总经理、研发总监蔡海涛说。
金誉材料公司位于枞阳经开区,主要是做铝系列合金材料加工和研发,为美的、格力、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配套,年产电池铝箔6万吨、空调亲水铝箔16万吨。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电池铝箔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金誉材料公司抢抓机遇,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车间生产设备做数字化改造,安装数据端口,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各设备的生产信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等方面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动力电池铝箔技术门槛很高,我们与中南大学、合工大等高校合作,基于客户的真实需求开展研发,经过持续摸索,从产品创新到工艺流程攻坚,最终实现了高品质产品的量产。”蔡海涛介绍,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到营收的3%左右,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国内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的青睐,去年公司产值达42亿元。
铝基新材料是枞阳县的优势产业,2019年获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该县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扩大上游、稳定中游、做强做大下游,补齐铝精深加工短板。2024年,该县铝基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90亿元、增长27%,今年有望建成该县首个“百亿产业”。
在铜陵光华铝业制造有限公司操控室里,技术人员坐在控制台前,注视着显示屏上不断变换的数字,对生产全过程进行实时操控。
该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落地枞阳县,主要是做铝锭、铝棒以及铝制家电、电机轴承、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
“经过6道工序,危废铝灰就能变成铝酸钙,实现二次铝灰高值资源化利用,真正变废为宝。”该公司董事长何启华介绍,企业之所以选择枞阳,是因为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铝基新材料上下游配套完备的优势。公司制作的铝铸造件销往全国,其中洗衣机铝铸造件销量全国领先。
“废旧铝料有很高的回收价值,与生产原铝相比,生产再生铝成本每吨减少六七十元,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5%以上。”何启华说。
近年来,光华铝业一直在进行工艺、技术创新,企业建设的铝水直供项目,大幅度减少了二次重熔能耗,实现节能减排35%以上。
据介绍,枞阳县将进一步延伸铝基新材料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聚,推动铝基新材料产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形成以铝箔、铝型材、铝板等为主导的产业链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枞阳县共有铝基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4家,其中规上企业25家。(记者 汤超 本报通讯员 王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