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绿色制造强引擎 锻造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优势
产品中心
深圳打造绿色制造强引擎 锻造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优势
2025-02-12 产品中心

  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战略部署下,深圳市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富市、工业强市,将

  转型的重要力量,积极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不断的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发展新典范。2024年深圳成功创建26家国家绿色工厂、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供应链新增数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一;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3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8家,既是对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也彰显了深圳作为创新之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迈出的坚实步伐。

  深圳建立高效协同、全方面覆盖的绿色制造政策体系,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和配套扶持。一是出台《深圳市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从产业体系、园区改造、能效提升、数字赋能、绿色制造、循环利用、技术攻关七大方面发力,聚焦重点领域行业、生态建设、体制机制三个方面开展特色行动。二是出台《深圳市绿色工厂梯度培育管理细则》,形成国家、市、区三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构建了“宣传引导-专项培训-区级挖掘-市级评审-现场培育-政策扶持-遴选推荐”的全链条管理机制。三是出台《深圳市关于新形势下加快工业公司技术改造升级的若干措施》,对绿色化改造项目、绿色制造

  示范项目给予支持,充分的发挥资金激励杠杆效应,推动工业公司全方位绿色化转型。

  深圳秉承科学规划、精准培育的核心理念,成功探索出多维度可落地、可推广的绿色制造梯度培育实践路径。一是科学规划培育路径,搭建绿色制造成长进阶阶梯。围绕绿色制造、工业节能等重点主题,每年定期组织并且开展24场次多领域、多维度的专项培训工作,有效助力不同规模工业公司绿色制造发展水平能力建设。二是分层分类精准培育,制定差异化培育策略。立足深圳市“20+8”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布局,深度挖掘各行业领域潜力企业,组织

  开展当地考验查证与精准指导,针对性提出绿色化升级转型建议,带领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持续向绿色制造示范项目标准靠拢。三是建设绿色工厂培育库,推动绿色生产单位稳步成长壮大。对入库企业给予专项指导和支持,2024年度组织现场指导培育绿色制造企业共计78家,有力推动企业在绿色发展中加速迭代。

  完善深圳市绿色产业链基础,构建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发展壮大绿色产业集群,

  、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三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为我市工业公司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奠定基础。二是推动我市服装、钟表、黄金珠宝、眼镜等优势传统产业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引导优势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三是强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绿色供应链管理基础优、信息化能力强、行业引领地位高的链主企业积极开展产业链协同降碳工作。比亚迪打造了“链主引领+中小企业协同”新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四是构建“深圳绿色制造榜样”实践矩阵,贝特瑞强化新材料研发与绿色制造协同,成为行业绿色标杆;欣旺达在荣获绿色工厂后深化建设,荣获“卓越级智能工厂”称号,为深圳绿色制造注入新活力。

  强化与金融部门协同,精准引导金融“活水”流向绿色工业领域。通过高频次的政银企对接活动,打破信息壁垒,为企业与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开展专业培训课程,提升企业金融素养与绿色项目运作能力;强化

  支持信贷辅导,助力企业获取绿色金融支持。同时,精准对接绿色金融等资源要素,推动绿色制造项目培育库与深圳市绿色融资主体库相互连通,激活企业绿色创新的内生动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下一步,深圳将继续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工业与信息化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全过程,坚持带领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制造为抓手、绿色化改造为重点、绿色科学技术创新为支撑,打造绿色生产力新引擎,锻造绿色竞争新优势,为实现国家碳达峰、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

  《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发布,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的技术示范项目”安徽普碳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投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